殷——出自子姓,为契之后,源于当时紧临之水为姓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所载,河南禹州有殷水,居者以水为氏,或出自他族改姓。
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盘庚自奄(故城在今山东曲阜)迁到殷(故城在今河南安阳西北),故称殷商,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子孙不得封者,以故国名为氏,称殷姓。
殷契:契在舜帝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西南),其裔孙成汤建立商王朝,其间曾五次迁都,十传至盘庚时,又由奄迁到殷(在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故名殷商,契又被后人称为殷契。
后周武王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后裔大多没有封赏,便以原国名为氏,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
殷姓起源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治所在平舆(今属河南省),相当于今天河南省上蔡县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陈郡: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
殷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殷姓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先秦时期,殷姓活动比较广泛,战国时期的河南的魏国、冀鲁地区的卫国、陕川一带的秦国都有殷人的足迹,但是河南地区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动地,到秦朝末,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内野王,即今河南的沁阳市,秦汉时期浙江的会稽地区已经有殷姓。
西汉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汝南和西华一带,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三国两晋时,殷姓由淮河地区向东南迁移,过长江全面进入江南地区,到唐宋时期,殷姓在江苏形成了大族。
明朝时期,殷姓约有12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三十位,江苏为殷姓第一大省,约占殷姓总人口的36%,全国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江西、浙江,这四省大约占殷姓总人口的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