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金谷酒数、深山穷谷、据《魏书?官氏志》所载,鲜卑族复姓有谷会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谷氏、据《唐书》所载,唐代有谷那律,号称"九经书库",本为东夷人,复姓谷那氏,其子孙皆改为单姓谷氏。
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及《谷朗碑记》所载,秦人的先知非子,居住于秦谷(在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其后分为二支,一支为秦氏,另一支为谷氏。
据《鼠璞》所载,古代有郄氏,去邑旁省文为"谷"舜时被任为虞(掌管山泽之官),西周时,其裔孙非子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地(今甘肃省清水东北),因非子最先住的地方叫秦谷,所以他的子孙中,有一支就以地为氏,称谷姓。
谷姓起源发祥于今陕甘一带,其得姓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繁衍于关中之地,秦统一天下后不久亡于汉,汉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陕地之谷姓因仕宦、游学、谋生等原因进入该地者甚多。
两汉之际,谷姓还播迁到了其它地方,除北方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外,连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带,也从汉末开始,有了谷姓人家,西汉时,谷吉、谷永父子为长安人,谷春为冯翊(今陕西省大荔一带)人,王莽时期有在天水任掌野大夫的长安人谷恭,光武帝时有寇恂外甥、上谷(治今河北省怀来)人谷崇,汉灵帝时,湖南耒阳出过一位大孝子谷朗,后曾官至九真太守。
魏晋南北朝时期,谷姓播迁之地主要以北方为主,尤其在今河北怀来一带,由于比邻山区,战火难至,当地谷姓发展兴旺,后逐渐昌盛为谷姓上谷郡望,并以此为主源向北方各地播迁,此际见诸史册之谷姓名人有三国吴人、都亭侯谷利,东晋名士、湖南桂阳人谷俭,北魏昌黎(治今辽宁省义县)人谷颍、谷纂、谷士恢父子三人。
尤可一提的是昌黎的谷浑家族,其子谷阐、孙谷洪、曾孙谷楷俱显贵于北魏,为后世所敬仰,后此支谷姓因居地比邻河北、山东之故,逐渐播迁于上述诸省,明初,山西谷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清康乾年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冀、鲁、豫之地的谷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