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欢苗爱叶、枯苗望雨、据《姓氏五书注》所载,相传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出自芈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时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
源于隋朝其他少数民族或外族改姓而来,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今满、彝、畲、蒙古、维吾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楚国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为楚国大夫,素怀不臣之心,后趁楚庄王问鼎中原之机,发动兵变,但不久即被诛杀,贲皇恐祸及己,遂亡命晋国,晋待他礼遇有加,并令其食采于苗地。
后晋楚交恶,在鄢陵大战,时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怀恐惧之心,贲皇使献计于晋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军,可先击左右两军,然后乘胜合攻中军,定可一举击溃楚军,晋君纳之,大败楚军,因贲皇食采于苗,后世子孙便以邑为氏,称苗姓,并尊贲皇为其得姓始祖。
苗姓起源苗贲皇的苗邑,据考就在今河南济源的西部,现在该地还有一处地名“苗亭”,据说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遗址,苗姓最初的发源地,当然也该在个地方,三家分晋后,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
战国后期,苗姓祖居地济源也深受战火侵扰,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长治,或东迁今山东定陶一带,后经繁衍发展,昌盛为苗姓上党郡望和济阴郡望。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国师苗?,刘秀时代的父城(今河南宝丰)长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汉末的苗祀,尤可一提的东汉时东阿侯苗光,史书称其保全了封邑,则表示苗光子孙落籍于今山东东阿。
魏晋南北朝时期,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样,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过长江,进入江东,其中一支苗姓辗转于今浙江金华一带,后经繁衍,形成了苗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东阳郡,当然,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际,苗姓主要还是昌盛于上党、济阴二郡。
唐代中后期,有陕西之苗姓为避国都附近纷扰不断的战乱,迁居今甘肃、宁夏一带,需要指出的是,繁衍于今山西长治一带的苗姓依旧名人不断,竞现于史。
明初,山西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苗姓已分布于全国大多数地方,并有渡海赴台者,清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冀鲁豫地之苗姓入迁东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