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城市老人的养老需求更偏重精神层面,他们不缺吃不缺穿,缺的主要还是天伦之乐的乐字。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马小平在两会上感慨万千,建议今后社会关注养老问题的时候,适当关注老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据粗略估计,我国目前已拥有各类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2.6万余所,在校学员超过230万人。这意味着每100位中国老人中,有两位接受了各种方式的老年教育。而在老年教育发展较快的山东省,目前全省已经建立起了各级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2500所,在校学员达到了20多万人,其中可就近上学的社区老年学校增长迅猛。但日前记者调查了解到,缺场地、缺教师、缺经费的现状,让社区老年学校发展面临尴尬,难以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学需求。
破解上学难遭遇教师荒:大家说得好,养老人就要像养小孩一样,除了要吃好穿好,还得让他们有机会接触朋友和新鲜东西,这样的生活才能舒心。而现有的区市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状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需求,基层社区老年学校恰恰可以很好缓解这种困境。青岛市人大代表、二十五中教师王林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不少老年人都希望在市、区、街道、社区各级建立多层级的老年学校,便于就近入学,满足不同层次需要。
仅以青岛市为例,目前已建有50余所社区老年学校,社区老年学校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在现有老年学校中却至少6成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师短缺问题,使得不少社区老年学校难以有效运行。
我们街道每个社区都专门开辟了场地建立老年学校,但真正步入正轨能满足老年人就近入学需求的只有两家。青岛市市南区一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其中主要就是没有合适的老师和真正受老年居民欢迎的课程。
经费没保障发展难持续:资金欠缺是我们目前老师难找的主要问题,有的班半年没有老师,老年居民只好自娱自乐。青岛四方区一所社区老年学校负责人介绍说,有些社区周边分布着教育单位,不缺乏教师资源,而有的社区比较偏,即使请来老师因为薪金太低也留不住。
据了解,经费紧张是大多数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这种现状许多社区不得不挖掘自身资源来解决实际问题,但师资力量及持久性得不到保障。我们社区老年学校的音乐、舞蹈、锣鼓、养生等兴趣班的的老师是社区曾经在学校、文化馆等单位工作过的退休人员,都是义务教学、分文不收,我们真的非常感激这些义务奉献的老同志们,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社区老年学校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青岛市八大峡街道三门峡社区杨秀芬主任说。
社区老年教育缺个大管家:目前,我省老年人口已达到1337万人,老年人口的激增,加之老年人文化修养需求的提高、老有所学愿望的追求,使老年教育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有的老年大学报名现场甚至出现了万人争过独木桥的火爆情景。
我省目前老年教育呈现三分天下格局,有市区老干部系统主办的老年大学、区市民政及老龄系统主办的老年艺术大学和街道社区一级主办的社区老年学校。其中市、区二级条件相对较好,而在数量上占优势的街道、社区的老年学校,却没有资源优势,有不少是形同虚设。而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与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
记者日前调查了多家社区老年学校,发现挂牌的不足一半,而挂牌的老年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很少。许多老龄工作者反映,制约老年教育发展最大因素是缺个大管家,就是应该谁来负责,钱谁来出。市区老年大学为什么发展得好?主要因为就是财政投入有保障,而现社区的老年教育则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一个特别的制度性安排。
老年人上学难,说到底是老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特别是像市区级老年大学这样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如果从制度上能给予社区老年学校以经费、管理力量的保障,就能够把社区一级的教育资源很好地挖掘出来,老年人上学难的问题就可以大大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