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出处:《庄子天地》,原文: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翻译:孝子不奉承他的父母,忠臣不谄媚他的国君,这是忠臣、孝子尽忠尽孝的极点。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道谀之人也。然则俗故严于亲而尊于君邪?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而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简解
此言先天后天之道相亲相化关系与万物得生之理。
孝子、忠臣比后天之道,亲、君比先天之道。不谀、不谄者,指后天之道不是不离先天亦步亦趋,而是可以独立做事行其职能,故谓臣子之盛也,这样才是真正的臣子。不肖子、不肖臣者,指谀谄言,谓后天与先天不离,不独立做事,没有完成臣子职能,故谓不肖,有负君亲之望。世俗,指从后天万物角度说则不谀不谄,若在先天便无此等谀谄之说,因为先天无区别、对待。
从世俗后天角度说,然而然之、善而善之是不肖,但这种说法未知此其必然,即后天虽可独立行其职能,却还真的离不开先天,如果明白这一点就不该谓道谀之人了。若谓道谀,那不是后天形体比先天之道还要亲、还要尊了吗?说自己谀亲,不愿意;说自己谄君也不愿意。而实际呢?终身是个谀人,终身是个谄人,尽可能的靠拢亲君,以便集聚万物之体,使终始、本末位置没有互相颠倒。
道谀其亲君,后天之道靠拢先天之道,是道物运化之始、万物之本,如元神虽神气属于后天,但仍保有先天本性;
道不谀其君亲,后天之道离开先天行其后天之道职能,是道物运化之终、万物之末,如识神本即后天,外物一来便去之如箭,立即耗损故为运化之终。
万物能保其本,有道物运化之始,则必存在;不保其本、无道物运化之始,则必不存在,因此,终始本末不相坐。
合譬饰辞聚众,合譬即后天去与先天比照,找出相合相近处,以此为靠近先天理由;以美言逢迎之为靠近先天手段。聚众,众指万物之体,即令其体不散,从而存在下去。
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段,言后天之道本来千方百计去媚一世,却不自谓道谀;另一方面,与万物为徒,通是非,人比万物,是非亦后天万物,却不自谓众人。即,既不等于先天,而行其独自职能,又不即是万物,虽与万物直通,究竟是什么?愚之至也。愚则不知,不知迷茫即是道,至为极,虽非先天仍属于道之极,是后天中的先天,为先天之尾、后天之头。
愚、惑皆指后天之道,大愚、大惑皆指先天之道,知为形质万物,即:形质万物是直接自后天道转化的,不是直接从先天转化的,此谓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知,使愚转化为非愚,使惑转化为非惑,非愚、非惑即形质物。而先天之道,其惑终身不解,故谓大惑;其愚终身不灵,故曰大愚。
三人行,指先天、后天、形质万物三者。因先后天皆惑,先天尤其大惑,故有二惑,非只一惑,因为惑多,所以所适者劳而不至。适,指自先天转化为形质然后死灭归根过程;劳而不至,指过程在进行,然而缓慢。不至,不是永远不至,只是不快。
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悲,指上述转化过程完成不了了,因为以天下惑,即为道有成,达到很高层次,道物处于先天的愚惑状态,不再运化了。
大声,指先天之道。里,乡里屯落,指形质万物。即言先天之道不被形质万物直接接受,不被直接转化;折杨皇荂,指次于大声者即后天之道。嗑然而笑,比喻后天之道被形质接受、转化了。所以,高言即先天,不在众人即形质万物中停留。至言亦先天元神,不出即不显现,俗言指后天识神,胜即显现。盖元神出现必在识神不显之时,识神后天出,则先天必隐。
缶钟皆可鸣,缶比后天,钟比先天,缶钟二者俱惑不显,什么声音都无,道物不运化,转化停止,故谓所适不得。今不是二惑而是天下皆惑,所以只在道的状态,运化停止,想去也去不得。为道至于有成,道物不再运化,所以去不得。
如知道不可得而偏要强使之得,即令其回复运化,这便又是一惑了,是真的糊涂、不明智,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倒退、是坏道!所以不如放下来,不去推动道的运化。不推动运化,就不坏道,故曰谁其比忧,没有谁与你一起忧虑了,无忧虑即不后天而常在先天,其道长久不坏。
道物运化即生成万物,如同生孩子,且无不希望孩子好,不要像自己丑陋凶恶。这种心里是普遍的,而不运化不生孩子,担心忧虑便不会再有。厉人比道,孩子比万物,道化万物所以忧虑,道不再化为万物,忧虑自无。
此一大段,一是文字长内容多,二是涉及大道之理太过厚重,加之释解未能详尽,因此内容大多难于理解,即使已具有相当道学知识者,也恐在所难免,所以建议只作为一般了解便可,暂时不必深究细讨,待后日再说。